GCr15
某公司新进一批GCr15钢制零件,进厂检验时发现裂纹。随后对本批零件进行磁粉探伤,发现该批零件全部出现裂纹。
1.研究内容及方法
(1)化学成分分析 对零件表面和内部使用OBLF直读光谱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,结果如表1所示。
表1 钢制零件化学成分(质量分数) (%)
元素 |
C |
Si |
Mn |
P |
S |
Cr |
GB/T18254要求 |
0.95~1.05 |
0.15~0.35 |
0.25~0.45 |
≤0.025 |
≤0.025 |
1.40~1.65 |
内部检测结果 |
0.991 |
0.211 |
0.305 |
0.012 |
0.005 |
1.465 |
表面检测结果 |
0.785 |
0.207 |
0.302 |
0.011 |
0.005 |
1.429 |
从零件内部的化学成分可以看出,零件化学成分符合GB/T18254中GCr15要求,从表面与内部的化学成分数据对比可以看出,零件表面存在脱碳现象。
(2)金相组织观察 对零件进行非金属夹杂物检验,检验结果见表2,所含非金属夹杂物均符合GB/T18254要求。
表2 非金属夹杂物检验结果
非金属夹杂物类型 |
GB/T18254要求 |
检测结果 |
||
细系 |
粗系 |
细系 |
粗系 |
|
A |
≤2.5 |
≤1.5 |
0 |
0 |
B |
≤2.0 |
≤1.0 |
0.5 |
0 |
C |
≤0.5 |
≤0.5 |
0 |
0 |
D |
≤1.0 |
≤1.0 |
0 |
0 |
对零件表面进行金相制样(未腐蚀),使用LEICA DM4000M显微镜观察零件表面,裂纹呈现网状。
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裂纹形貌,对零件切割进行了横截面显微观察,金相制样未腐蚀后观察发现了许多由表面向内扩展延伸的裂纹,是一条从表面向内延伸的裂纹,裂纹长度约为200μm。裂纹附近未见非金属夹杂物,图4显示裂纹呈现出曲折、间断的相似形貌,而且裂纹体的有些部位出现了分叉现象。说明淬火时较大的内应力(包括组织应力和热应力)使得材料表面多处发生了开裂。
对横截面金相样品腐蚀后,零件为正常部位与裂纹处组织均为正常的GCr15淬回火组织:回火隐针马氏体+碳化物+残留奥氏体,未见过热及过烧的粗大晶粒级粗大的网状碳化物。裂纹两侧未见明显脱碳,说明裂纹形成与淬火加热后。
2.表面网状裂纹产生的原因分析
零件均为GCr15高碳合金钢制造的壁薄壁零件,热油淬火时极易淬透。因马氏体与奥氏体如表3所示其比容存在差异以及奥氏体、马氏体与碳化物热膨胀系数的巨大差异,零件淬火时会产生很大的组织应力和热应力。
表3 钢中各种相的比容
相组成 |
wC(%) |
比容/(cm3/g) |
奥氏体 |
0~2 |
0.1212+0.033(%C) |
马氏体 |
0~2 |
0.1271+0.0025(%C) |
零件在淬火过程中表层先冷,中心后冷,存在表心温差,在冷却初期表层下降比心部快,表层较大收缩收心部的牵制,表层产生拉应力。由于心部的马氏体相变落后于表面,且马氏体比容大于奥氏体,因此零件表面的存在组织压应力,但是由于表面存在脱碳,淬火过程中降低了心部奥氏体与表面马氏体的比容差,降低了表面本来应该有的压应力。表面脱碳层造成淬火后内层马氏体含碳量高于表面马氏体含碳量,由表3可以得出内部的马氏体的比容大于表面马氏体比容,这样表面形成的马氏体与内部的马氏体体积差大,使表面造成很大的拉应力,当上述总应力超过零件本身强度即导致零件开裂,形成表层的张开型淬火裂纹。
3.结语
(1)该批GCr15钢制零件出现表面网状裂纹,应当报废处理。
(2)零件裂纹形成与淬火后,由淬火后应力造成。
(3)GCr15钢制零件热处理过程中,应当防止表面脱碳。
> Nimonic80A镍基高温合金 2024-12-17
> GH4145一种耐腐蚀、耐氧化 2024-12-17
> GH4169一种以Fe-Ni-Cr为基沉 2024-12-17
> GH3625合金在使用温度达 2024-12-17
> GH3600(GH600)镍铬基高温 2024-12-17
> GH2132一种以Fe-Ni-Cr为基的 2024-12-17
> GH2901固溶硬化型变形高温 2024-12-17
上一条:H13(4Cr5MoSiV1)模具时效原因/维护 下一条:模具钢选型 返回列表